静客雅集(64)精彩回顾:谢湘南《深圳时间 —— 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与诗歌回响》

发布时间:2025-03-01 10:48:34 | 来源: 阅读:86

2025年2月19日,静客雅集第64期特邀著名诗人、艺术评论人谢湘南老师为大家带来《深圳时间 —— 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与诗歌回响》。

活动报名海报

主讲嘉宾简介

谢湘南

诗人、艺术评论人、文化观察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罗湖区作家协会主席。

70后,湘人,1993年迁深圳,并开始诗歌创作。1997年参加诗刊社第14届“青春诗会”。2000年个人诗集《零点的搬运工》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著有《零点的搬运工》、《过敏史》、《深圳时间》、《深圳诗章》等。主编有南方敘事丛书第二辑,曾参与发起民间诗刊《外遇》《白诗歌》。作品入选上百种当代诗歌选本。部分诗歌被译成英、俄、德、意、日等文字。

 

静客雅集 NO.64

 

谢湘南老师的诗歌不仅是打工群体的生存实录,更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在场性”的精神图谱。本期雅集,我们听到了有关于“南方叙事”的深度解读——既是改革开放的文学实践,也是超越地域的现代性探索。

谢湘南老师以《深圳时间》为脉络,从个体经验出发,串联深圳四十余年的城市变迁史。他做了一个时间表,从1980年至今,将个人成长具有标志性的时间点与深圳城市发展很重要的年份进行关联与对照。得出一个结论:当个人的命运与这个大时代联系起来的时候,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这个奥秘关涉生存、迁徙、文学、梦想、写作等等。

谢湘南老师以他的经历,展现了深圳的诗意,一个现代性城市在嬗变中所生发的跟当代诗歌有关的人与事。他表示,论时间,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论体量,深圳是千万个我的容器。深圳是一个充满各种写作可能的城市,他写的《深圳时间》这本书正是时间的产物。

 

《深圳时间:一个深圳诗人的成长轨迹》这本书是作者谢湘南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讲述自己的深圳生活,一些生存体验,一些创作体会、一些融入城市的缓慢观察与成长经历。谢湘南的成长经历非常独特,他1993年抵达深圳打工并开始写诗,辗转于珠三角,往返于湖南广东之间,在1993至2003年间,先后做过工地小工、玩具厂装配工、五金电镀厂搬运工、纸厂装配工、电子厂机床工、图书馆保安、人事助理、女性用品推销员等工作十余种,2003年10月进入媒体工作至今,撰写了大量文化和艺术报道。

他见证了这个移民城市的变迁,又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身上包含着城市的梦想,诗人群体在这个城市的发生与发展。书中也涉及到20世纪90年代,深圳诗人群体的群像,非常细腻真实,是第一手的观察。

 

谢湘南老师以1993年踏入深圳为起点,跨越了25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其个人的成长与深圳成长的时间是重叠与融合的。在书中,谢湘南老师找回了他与深圳可能丢失的一部分珍贵的记忆。所以这本书的记录既是私人性的,也具有公共性。

他对时间片段的描述重现了许多诗人眼里的城市空间实体,直白的叙事与梦呓般的想象相互交织,像极具穿透力的石子打破我们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平常感受,一首首诗歌像一个个碎片重组这日常生活之地。

不同于传统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谢湘南老师的诗歌始终在与城市对话。在《零点的搬运工》里,我们看见流水线工人的月光;在《深圳诗章》中,城中村的烟火气与CBD的玻璃幕墙产生奇妙化学反应。正如他在雅集现场所说:"深圳的诗意不在远方,就在打工卡片的划痕里,在地铁末班车的报站声中。"

在这个晚上,我们读诗、热烈讨论,短暂的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获得了一段不同凡响的时光。

雅集现场,谢湘南老师在倾情朗诵诗集精选部分后,热情邀请静客们用各自方言朗诵诗歌,现场相继呈现了客家话、广东吴川方言、成都话等多种版本的诗歌演绎。语言的多样性意外解开了现代诗歌的密码——那些关于漂泊、奋斗、安身立命的情感共鸣,本就生长在我们最熟悉的乡音里。

雅集结尾,谢湘南老师鼓励大家大胆写作,多写诗。他说在2000万人的城市容器里,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都值得被写成诗。我们想要找寻的诗意,或许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

 

赵勇博士为谢湘南老师颁发授课感谢状

 

静客雅集第64期合影

 

静客回音

 

赵勇博士 /  陈静口腔诊所创始人

 

【雅集·深圳时间】

一夜关于诗的沙龙

在谢湘南的诗句中找寻自己的坐标

我是诗人来来往往的城市中

一只小小的蟋蟀

季节来了,兴致来了

躲在静静的黑夜

抖着翅膀,尽情吟唱

 

邓春儒 /  深圳鳌湖艺术村发起创始人

 

今晚的分享主题是“深圳时间——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与诗歌回响”。  

时间,是深圳最深刻的隐喻。这座城市的每一秒都在裂变,但总有人用文字让时间凝固,让记忆沉淀。谢湘南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时间的雕刻者”。从1993年带着行囊南下深圳,到用诗歌记录打工群体的生存实录;从《零点的搬运工》到《深圳诗章》,他笔下的文字既是个人生命史的注脚,更是这座城市从荒原到繁盛的史诗。  

今夜,我们以诗为舟,共溯时间的河流。诗性的语言让我们重拾体验:深圳的每一块玻璃幕墙都折射着故事,每一条地铁线都流淌着史诗。陈静口腔——疗愈的不仅是牙齿,还有被生活磨损的心灵。

【点击查看更多栏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