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上颌窦炎的种植及内提升植骨

发布时间:2021-06-25 14:34:41 | 来源:陈静口腔诊所 阅读:779

基本情况


患者:
女,30岁。
初诊时间:
2010-05-14
主诉:
左上大牙蛀牙,反复疼痛,偏头痛一年。恐惧看牙。
口内检查:
B6远中邻颌穿髓区,死髓,叩(+),松动(—),X线片示根周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根1/2位于上颌窦。
治疗:
B6牙髓治疗,但左侧偏头痛仍然未改善,下午头痛不适更明显。后拔除患牙,头痛消失。

 

修复设计


B6牙槽嵴高度不够,拟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种植。

 

治疗过程


1)拔牙后三个月,X线片示B6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3mm。
2)Summer’s上颌窦提升术式,自种植位点谨慎钻骨直达上颌窦底壁。骨凿冲击,顶起底壁。半球形粘膜剥离器松解骨孔周围粘膜,明胶海绵填塞底壁穿孔,逐步深入约6mm,骨粉分次充填,以轻敲击的方式将骨粉向窦腔挤压,借骨粉填塞的张力进一步撑开窦粘膜。共计用羟基磷灰石/β-TCP双相陶瓷2.0克。
3)植入Dentium SuperlineØ5.0×10mm,扭矩30Ncm。愈合基桩就位。术后检查,提升量达到15mm。
4)术后一周,再次出现偏头痛,咽喉部有少量粘液,淡黄色。三个月后偏头痛逐渐消退。种植九月后完成修复。
5)四年复查,植牙部位无不适感,使用正常。

治疗体会

 

慢性根尖周炎导致上颌窦炎性,引起长期的偏头痛。患牙拔除,症状消失。

因为看牙恐惧,B6种植设计上颌窦内提升旨在减小手术的创伤。虽然上颌窦底壁仅3mm,提升难度大,但是经过精细操作,循序渐进分离上颌窦粘膜,最终提升量超过15mm,说明上颌窦内提升完全能够达到外提升的效果。B6上颌窦底最低点正对提升的骨穿孔部位,底壁凸向下,而且边缘规则的解剖特征,是内提升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上颌窦内提升,因创伤小,术后疼痛通常很轻微。该例内提升所用骨粉量为0.5cc,粘膜提升高度约5mm。采用翻瓣术式,切口小和翻瓣面积也小,术后数天状况平稳。但是术后约一周时间,左侧又开始出现明显的鼻窦疼痛,CT检查发现上颌窦粘膜增厚。


原因可能是:

 

(1)慢性上颌窦炎急性发作;(2)B7慢性根尖周炎波及上颌窦,提升后引发窦粘膜创伤性炎症反应。

有上颌窦慢性炎症史的患者,是否需要回避上颌窦提升,尚需要更多病例的观察和追踪以确定术后疼痛的发生概率。

建议需要进行上颌窦提升的患者常规问诊相关病史。有上颌窦炎病史者,可以考虑使用短植体,控制植骨的量,选择更安全的、不会引发免疫反应的生物材料,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术后反应,建立术后疼痛的解决方法。

提升植骨后窦粘膜充血和上颌窦的炎症反应,可能是植骨后再次引发偏头痛的原因。植骨量较大也是后续反应的可能原因。

该例偏头痛反证了及时牙髓治疗,控制根尖炎症的必要性。已经出现上颌窦炎症者,上颌窦提升需要更加关注术后炎症和疼痛控制。提前预告可能的术后反应,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准备。
 

【点击查看更多栏目内容】